瞎操心3
咸阳乾县小伙王建军从西藏那曲领回媳妇卓玛,结婚没掏一分彩礼没买房,爹娘摆酒时攥着亲家的手抹泪:“这比咱村娶媳妇省了22万!”
叙述者是一位在场的亲戚,以旁观者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下面的事情。
一听这话,村里人先是愣了愣,接着就哄然大笑,哭里带笑的那种反应很真实。长辈们还在桌边不停抹眼,年轻人则在院子里一边帮忙搬碗一边打趣,气氛不像城里那样讲排场,更多是烟火气。宴席上摆的菜不多,但每样都热乎,几盘家常拌菜、几碗肉汤,还有村里人带来的几斤面粉和几只自家养的鸡,热闹而实在。邻里间时常会拿这事跟别人家的婚礼比一比,谁家用多少礼金谁家盖了几层楼,但在那天晚上这些比较都显得多余。
王建军和卓玛的相处更像两个人合伙过活而不是演一出仪式。婚前他真去那曲的地头干活,清晨跟着丈母娘去割青稞,手上磨出厚厚的茧子,午后在牦牛棚边学着挤奶,晚上又跟着搅酥油,动作笨拙但认真。丈母娘注意的是人品和能不能把日子过下去的样子,不是什么帐本上的数字,他的沉默和踏实比任何礼金都更让人放心。村里人看见他在院里垒柴、拎水,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做得有声有色,就知道这门亲事稳当。
与此形成对照的是,隔壁村还在纠结要不要把养老本拿出来,城里亲戚则发朋友圈晒着婚礼现场的奢华布置,两个世界同时存在。有人说这是时代的差别,有人说是风俗的变迁,也有人拿政府的数据讨论民族通婚、礼金变化,但在王家和卓玛家,讨论多了也不过是闲谈。真正决定日子走向的,反而是厨房里一口汤,田间里一把锄头,和两个人坐在炕沿上商量下一季怎么种地的那份默契。
摆酒之后,亲家们坐在一块慢慢聊起未来的打算,不谈多大的项目就说着要不要买只奶牛、把老屋修缮一下、给孩子留点粮食。王建军的爹娘眼里全是踏实的光,反复说着一句话——日子得过,慢慢来。乡邻们走动间带来了自发的帮忙,谁会帮看牲口,谁能借把电动磨麸机,这些都比一笔礼金更管用。这样的生活不会上,但对于他们来说足够厚重,既有烟火气又有安全感。
这样的选择在村里不算个例,但也不合所有人的念想,大家的嘴上还是会七搭八搭的讨论,心里却有各自的算计。有人觉得省下的钱能用在孩子教育上,有人说放在手里更踏实,还有人担心将来面子问题。但当夜深人静,院子里只剩下几盏灯时,王建军和卓玛并肩拧着被子,商量着明年的种子和冬天的燃料,那样的平静比任何豪华都更实在。难道现在娶媳妇就非要掏几十万才行吗?
